? 中文繁体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 邮件系统
?
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书架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珞巴族》
日期: 2017-06-13 浏览次数: 来源: 文化宣传司 字号:[ ]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珞巴族》

珞巴族: 西藏珞渝地区的开拓者和守卫者

   

  民族称谓

  “珞巴”是藏族对居住在珞渝及其邻近地域的民族的习惯性称呼。在早期的藏文典籍里,有的写作“blo”,意为“智慧”;有的写为“lho”,意为“南方”;也有的写成“klo”,意为“ 没有开化” 等。

  1965年国务院批准了珞巴族这一族称,藏文也统一使用“lho”,意为“南方人”,既摈弃了往昔歧视性的意义,又符合珞巴族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事实。

  在藏族的口语和文字中,根据距离藏族地区的远近,对珞巴族曾使用过“卡珞”和“丁珞”的称谓。“卡珞”指近处的与藏族毗邻彼此交往较多的珞巴,“丁珞”指远处的即珞渝腹心地区与藏族交往较少的珞巴。

   

  人口与分布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珞巴族人口为3 682人。珞巴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东起察隅、西至门隅、南达中印边界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另有少数散居在拉萨、林芝、山南等地市。

   

  语言文字

  根据民族神话传说、藏文文献记载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分析,珞巴族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珞渝地区繁衍生息,他们是由珞渝地区古老的部族群体与西藏高原东部数支古老的族群融合繁衍而来。

  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分支间方言差别较大。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刻木结绳记数记事,部分人通晓藏语和藏文。

      

  民族服饰

  珞巴族因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珞巴族男子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氆氇长袍,外出时多身背弓箭,横挎腰刀。

  珞巴族女性则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裹小腿。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多达数公斤重,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民族节日

  珞巴族节日与藏族无明显区别。但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因此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其传统节日主要有昂德林节、吉祥年节、尼乌节(播种节)、尼波布节、洞更谷乳木等。“旭独龙节”是珞巴新年,人们往往在节前要舂米、酿酒、宰牛;节日期间,村民们要祭拜鬼神,祈祷福佑,与此同时,无论男女老幼皆要盛装打扮,拜访亲友,相邀聚餐,欢歌共舞。

  

    文学艺术

  珞巴族的口头文学丰富,神话是其文学的主体。

  博嘎尔部落的史诗《创世纪》叙述了人类起源、宇宙变化、狩猎驯养、刀耕火种、洪水灾难、长途迁徙等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珞巴族的民歌类众多:舞蹈歌曲“夹依”,常在节日、婚礼、喜庆的场合集体演唱,边歌边舞;“酒歌”“哭嫁歌”“勃力”等是反映生活习俗的民歌;“亚里”是巫师念经的曲调;“月”则是战士出征前唱的歌。独具一格的“加金”是民间最古老的曲调,流行于各部落,因每一句歌词后面都带有附词“加金加”而得名,它叙述了民族来源和迁徙的历史,曲调欢快,多在饮酒集会或喜庆活动时演唱。

  珞巴族的舞蹈大多表现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如祭祀舞、征战舞、刀舞、驯牛舞、巴纠、纽布衣和哈日巴舞等。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