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繁体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 RSS订阅 | 邮件系统
?
首页
>> 民族知识 >> 民族书架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基诺族》
日期: 2017-06-13 浏览次数: 来源: 文化宣传司 字号:[ ]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基诺族》

基诺族: 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   

 

  分布着广袤雨林的西双版纳,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种神秘源于这一地区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基诺山寨,就位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在这里,生活着我国56个民族中被国务院最后一个认定的单一民族,也是西双版纳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

   

  人口与分布

  基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基诺族总人口为23143人。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基诺族”。

   

  名称与族源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他称有“丢落族”“卡诺”等,在汉文献中,则将其称为“攸乐”或“三撮毛”,故又称其居住的基诺山为“攸乐山”。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有世居说和南迁说两种:世居说认为在很早以前,基诺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诺山及周围地区;而南迁说则认为基诺族的先民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徙而来,最终定居基诺山。此外,基诺族民间还流传着其祖先曾跟随诸葛亮南征,因在征途中贪睡而被“丢落”在基诺山上的传说。
  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语音、词汇上与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基诺族没有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新中国成立后,通用汉字进行书写记录。
 

  

    生产和生活

  由于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气候炎热,热带雨林密布,因此基诺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即实行山地轮歇栽培农业,并辅以狩猎、捕鱼和采集等经济形式。其中,狩猎是基诺族男子的一项基本技能,猎获动物的多少、狩猎知识和经验是否丰富成为衡量男子能力的主要标志。
  此外,基诺族的百姓善于种茶且历史悠久。基诺山是享誉中外的盛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活在茶山上的基诺族百姓,很早就认识了茶树,并把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基诺族种茶的历史几乎与基诺族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基诺族人不仅有丰富的饮茶、吃茶文化,而且还有多样的制茶方法,以茶叶为媒介,基诺族与广阔的世界保持着从未间断的联系。

   

  服饰文化

  基诺族服饰以自织自染的“砍刀布”制成,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比女子服饰丰富。男子通常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成年男子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即日月花饰,需经过成年礼仪式方可佩缀,此外戴耳饰和包包头也被视为成年男子的特有装饰。女子头戴的披风式白色尖顶帽,为基诺族妇女的一个显著特征,其衣着特点一般为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七色纹饰的短褂,胸前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相间、镶边的短裙。此外,基诺族妇女还喜欢染黑牙齿,并以此为美。
  基诺族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多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都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其竹编器物美观实用,男女都擅长编织,风格粗放朴实。

   

  文学与艺术

  基诺族的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众多的神话传说中,《玛黑和玛妞》《阿嫫腰白》等流传较广。民间音乐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乐器则以本民族自制为主,如“塞吐”(大鼓),即是基诺族最重要的乐器,此外还有毕吐鲁、七柯、憋憋、铓和钹等。
  基诺族的传统舞蹈可分为习俗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两类,习俗性舞蹈有贺新房舞、祭祖舞、丧葬舞等,其中“大鼓舞”是基诺族庆祝节庆的舞蹈,而“阿嫫腰白”则是流传于基诺区巴卡等7个乡的习俗舞蹈;娱乐性舞蹈有雀罗起戈雀罗、勒利锅勒泼、牙莫追追等,其中,“竹骨能”(姑娘舞)是一种具有节庆气氛的女性集体舞,独具特色。

   

  传统体育

  基诺族传统体育项目较为丰富,主要有打鸡毛球、扔石头、射弩、射箭、翻竹竿、顶竹竿、扭竹竿、打陀螺、打泥弹弓等。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