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专题集粹 >> 繁荣发展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央媒视角
六十载乌兰牧骑 草原上永不褪色的旗帜

发布日期:2017-07-3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新华社 字号:[ ]


  盛夏时节,内蒙古草原变成了歌舞的海洋,各地乌兰牧骑趁草原正值最好的季节,忙着为基层农牧民送上了一场场歌舞盛宴。

  乌兰牧骑是活跃于内蒙古草原上的文艺团队,于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被农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今年83岁的伊兰是乌兰牧骑第一批队员,她还清晰地记得乌兰牧骑成立时的场景。

  “那时,我们的乌兰牧骑由9名成员组成,设备非常简单,只有灯、乐器、留声机等。我们就带着这些设备,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进行了第一场演出。那一天,从周边牧区来了好多观众。”伊兰回忆说。

  在广袤的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分散,为了丰富牧民群众文化生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后,在54天里行程3000多公里、演出30多场,踏遍近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送到了偏远的蒙古包。从此,“乌兰牧骑”的美名传遍了四面八方。

  伊兰说:“我们乌兰牧骑走到哪演到哪,牧民都高兴地跟我们一起唱、一起跳,那时牧民们都亲切地叫我们‘玛奈乌兰牧骑’。”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牧区文化工作会议,交流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1964年,内蒙古所有的牧区旗和部分半农半牧区旗县都建立了乌兰牧骑,它们像一面面旗帜,在大草原上飘扬。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介绍说,那时,各地乌兰牧骑一年四季都活跃在基层,为农牧民带去文化艺术演出,为农牧民宣讲国家的政策方针。乌兰牧骑还给农牧民送服务、送辅导,帮牧民剪羊毛、放羊、打草,与基层农牧民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乌兰牧骑深受基层牧区群众的喜爱。54岁的牧民萨仁花是乌兰牧骑忠实的“粉丝”,每次乌兰牧骑来演出,萨仁花总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观看。

  “虽然如今牧区有电视、广播了,但我们还是喜欢看乌兰牧骑的节目,他们的节目很能打动我们。”萨仁花说。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说:“我们所有作品的创意都来自农牧区的生产生活,这是乌兰牧骑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的重要原因。乌兰牧骑来自农牧民,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服务。”

  乌兰牧骑作为一个艺术团体,最大的特点是其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直到如今,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仍然保持着这一特点。

  走过了60载的乌兰牧骑,也经历了沧桑巨变:过去,团队以蓝天为幕,以草原为舞台,如今换成了方便快捷的舞台车;过去,队员们驾着马车下乡,如今,队员们乘坐大巴车到牧区演出。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每支乌兰牧骑、每个队员始终遵循着为基层民众服务的宗旨,努力把更好的作品送到基层农牧区。”那顺说。

  如今,乌兰牧骑还走出了草原,走进泰国、德国、意大利等地演出,把草原的歌舞艺术带到了异国他乡,把草原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