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历史沿革
风俗习惯
发展现状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蒙古人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保加尔是继匈奴西迁之后出现在里海以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公元7世纪前后,由于其他游牧部落的不断袭击,保加尔部落被迫迁徙,其中一部分来到了伏尔加河中游和卡玛河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居民,组成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并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改营农业。这些保加尔人成为后来喀山地区塔塔尔人的重要来源之一,直到20世纪初,还有些塔塔尔人自称为保加尔人。

  13世纪中叶,西征的蒙古人摧毁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成吉思汁之孙拔都,建立了地跨欧亚的金帐汗国。其居民主要是以保加尔人和操突厥语的奇卜察克人(钦察)为主体。汗国的统治者蒙古人在当地居民的影响下,逐渐采用了突厥语,并在14世纪时改信了伊斯兰教。

  15世纪,金帐汗国逐渐衰落,在汗国统辖的伏尔加河中游及卡玛河一带,代之而起的是喀山汗国。其首领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此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

  我国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以后陆续从现在俄罗斯(前苏联)统治下的喀山、乌法、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来的。塔塔尔族迁入我国的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在19世纪20—30年代。19世纪以后,俄国的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伏尔加河、卡玛河一带塔塔尔人的土地被大量侵占,被迫逃亡各地,有的经过伏尔加河下游、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来到我国新疆北部的布尔津、哈巴河等地,他们多数是贫困不堪的牧民;有的南下到中亚,又通过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进入我国新疆南部。现在居住在阿勒泰、布尔津等地的塔塔尔族大多是这些人的后代。

  第二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851年和1881年,中俄签订了《中俄伊犁巴哈台通商章程》和《中俄伊犁条约》,使沙俄攫取到在新疆通商贸易的许多经济特权。一时间,大批俄商接踵而至,喀山地区的塔塔尔商人也闻风而来,许多人因经商留居新疆。在这一时期迁入的,还有一些塔塔尔知识分子和宗教职业者。他们在新疆创办了一些学校和修建了一些清真寺。直到20世纪初,从俄国来到新疆的塔塔尔人,仍然络绎不绝。这部分塔塔尔族商人和知识分子、传教士不少人后来主要居住在城镇,分布比较零散。

  第三个时期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迁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数量相当多,原因很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批不愿充当帝国主义战争炮灰的塔塔尔族青年流亡到新疆。十月革命以后,又有不少塔塔尔的小业主、手工业者、农民、知识分子为了逃避前苏联的强制集体化来到了新疆。在这一时期,迁来新疆的塔塔尔人中也有少数是十月革命的打击对象,如资本家、地主和富农等。

  首批进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有的来到阿勒泰额尔齐斯河流域,在哈萨克族的喀拉喀斯部落安家落户。其后代为了摆脱喀拉喀斯部落束缚,先是向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迁徙,后于20世纪初迁徙到了吉木萨尔和奇台县交界处的白杨河两岸。其后又有一些境外的和乌鲁木齐等地的塔塔尔人来此定居。随着塔塔尔人口和牲畜的增多,经过上书请求,清政府准许将西至小东沟、东至四泉沟的一片草场划给他们从事游牧生产,从而在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

  1944年—1949年的三区革命时期,不少塔塔尔族人民积极参与,为三区革命事业都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塔塔尔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与各民族一样平等地享受着各种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大事和当地各项事务的管理。

  新疆和平解放前商业是塔塔尔族的主要经济领域。19世纪20-30年代迁来新疆的塔塔尔人,多以经商为业。他们主要居住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当时这些地区不仅商品交易不发达,而且人口也很稀少。当时塔城市区内只有两个“巴扎”(集市)。塔塔尔族商人将茶叶、盐、布匹等日常用品运到牧区出售,并从牧民那里收购畜产品带到城市里贩卖。当时驻在这一带的清政府军队也是他们的贸易对象。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开展,塔塔尔族的商业活动逐渐发展。少数塔塔尔族大商业资本家,与国外商业资本直接联系,拥有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开始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开设“洋行”和商号,还远至内地一些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他们主要向俄国出口活畜、皮毛、棉花、肠衣、茶叶、丝绸等;进口棉布、丝、毛布、铜、铁、糖、服装、玻璃等。有的商人为了垄断原料,增加输出额,还附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各种加工工厂和兼营畜牧业。当中有一些人由于盈利丰厚,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新疆的巨富。此外,塔塔尔族的中、小商人的活动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除部分商人继续跑牧区、农村外,一些商人参加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中,把新疆的一些畜产品运到俄国,换回各种日用工业产品。与此同时,伊宁、塔城、迪化等城市先后出现了一些由塔塔尔商人开设的商店。19世纪70年代以后,俄国资本家在伊宁、塔城、迪化等地开设了许多“洋行”,塔塔尔族的中、小商人沦为他们的附庸,少数大商人则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买办资产阶级。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期,军阀盛世才以种种“莫须有”罪名逮捕和杀害新疆各族人民,伊宁、塔城、迪化等地的塔塔尔族富商几乎被关、杀殆尽,财产亦以“逆产”的罪名被没收“充公”。迪化原有50多家塔塔尔族商店,最后就只剩下十几家了。塔塔尔族商业特别是大商业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

  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这十几家塔塔尔族商店只剩下了两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塔塔尔族工商业者大部分都参加了公私合营企业和合作商店。改革开放以来,塔塔尔族的经商传统得以恢复,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塔塔尔族在业人口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占到了近17%。

  长期以来,畜牧业是塔塔尔族仅次于商业的重要经济领域。在布尔津、奇台、吉木萨尔、青河、和布克赛尔、哈巴河等县及乌鲁木齐、伊宁、塔城等城镇都居住有为数不少的塔塔尔族牧业户,因其经济状况不同而分为牧主、个体牧民和牧工等。绝大多数牧民没有牧场和草场,只有少量维持生活的牲畜。

  为了维持生活,他们还需兼营农业。牧工不仅为牧主放牧牲畜,为牧主操作杂务,还要为其从事农业劳动。牧工的家属则要为牧主做种种无偿的劳动,如砍柴、打水、挤奶、做饭、看孩子等。牧民在牧业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他们所占有的牲畜一般都不多,一般没有牧场和草场,要租用牧主的牧场。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得不从事少量农业生产。

  塔塔尔族的牧主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人数也不多,并且多数是由商人转化而来的。塔塔尔族牧主多数住在伊宁、塔城等城市里,住在牧区的很少。住在城市里的牧主不仅不参加劳动,而且也不直接参加经营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塔塔尔族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有个别塔塔尔族大商人则在在阿勒泰租赁土地,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农业。他们使用新式马拉农具,修建了小型的灌溉设施,并有能力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所以粮食产量高出当地几倍。

  塔塔尔族的手工业主要是经营皮革、肠衣、成衣、水磨、蜡烛、肥皂加工和修理钟表、照相等。塔塔尔族木匠擅长制作各种造型优美、典雅大方的桌椅板凳、木床。还善于制作桶、壶、炉、盘、碗、刀、叉等用具。采用敲、砸、压、弯、拉、铆、接等先进工序制做各种铁制工艺品。还善于制作各种铜器、铝器、陶瓷器皿与金银器物。塔塔尔族工匠用皮毛制作的皮衣、鞋靴、皮囊、皮绳、皮鞭、牲畜用具等深受各族消费者的青睐。塔塔尔族家庭妇女多善长刺绣,绣制的民族小花帽尤为精致。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